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

志工隨筆

14期 林欣儀

步道的樂趣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住花蓮的我不喜歡往都市跑,在忙碌的都市找遊玩可能花費很多時間卻達不到我想找尋的樂趣,所以我都沒有打算到人多的地方,反而喜歡一個人在山上晃蕩,晃蕩,可以面對自己、享受寧靜。

最喜歡一個人到山上尋找野生動物,週休二日(1/26-27)天氣不好,下雨、濕濕漉漉霧雨。坐上花蓮開往歡樂車站自強號火車,約了計程車司機,在火車站坐計程車到蝦米登山口,看看時間已經11點多了,正好午時出發,在陽氣最重的時候比較不會遇見”鬼”怕鬼,對!在山上一切要敬天愛地,凡事尊重山林生界才好。

天氣不好,登山口到山屋15公里,不過就幾個小時淋雨吧!這裡生態資源豐富,這就是無論哪種鬼天氣都要去登山找野生動物的好理由與藉口。冬天在步道上可以找到、看到、聽到的鳥有紅嘴黑鵯、山椒鳥(雌雄一群)、白耳畫眉、冠羽畫眉、深山竹雞、藍腹鷴家族。臺灣獼猴約每2公里會有一群,每個家族都不一樣的群落,當我路過的時候會有警戒聲響,但在樹冠層上很難得看清楚。樹下的山羌、棕簑貓會不經意出聲音把你嚇一跳,或許是我走的太安靜,我們的不期而遇還真是幸運。翻動步道上的石頭,我知道冬天沒有蛇,可是還忍不住翻石頭挖寶,長尾鞭蠍,沒有毒(回家查書),好險。

晚上在山屋看黃喉貂出沒,黃喉貂在的區域就沒有山羌,因為山羌是黃喉貂的食物。1月26日農曆15月圓,根據天文曆書上說今天月亮遠日點應該是很小很小一顆才對,可是今天卻是一個沒有月亮的天空。看看山屋附近的樹梢,這裡的臺灣櫸木樹梢上出現三隻赤腹松鼠,安安靜靜地與我對望,蝦米山屋的人都去睡覺了。我知道野生動物都是晚上出現,例如臺灣黑熊、臺灣水鹿,它們都是夜行性的,所以我決定趁夜出去找它們。

附近有一個地底迷官,在此區健行10年了,夜遊多次,第一次來嘗試夜間地底迷宮探險,參考照片,我帶著100流明的手電筒,這100流明的頭燈(花了我3天薪餉)、防水照相機(10天的高山值班費),晚上8點探洞,一個人獨行腎上腺素激發(用噴的)步步心驚,要小心步道危險,更要注意地底有沒有新發現,地底迷宮還是朋友幾年前就告訴我,最近心血來潮問他們有去鑽嗎?他們說坍方沒有去,只有在洞口拍照找螢光蚋,放肉罐頭給臺灣黑熊,就是沒有爬進去。嘿~似乎註定我這睡不著的夜貓族,要來探險一下。

洞高約170公分,我想大概這麼高是因為我150公分在裡面探洞都不會撞到頭(矮的好處),洞面反光都有銅礦粉,還有鐘乳石、倒吊的臺灣小蹄鼻蝠(特有種),長度不清楚,左轉右轉的,在地上擺放石頭標示路線,我有看小紅帽的童話故事,小紅帽要回家,會沿途丟石頭做為標示,我沒有帶指北針,但是認牆壁上的石頭紋路、地質、地底逕流走向,探訪地底的石頭歲月刻痕。不小心打擾了一群臺灣小蹄鼻蝠100多隻以上上上,哇!手電筒太亮了,不好意思不好意思,轉個彎到另一區,地下積著水,踩下去約10公分高,穿著雨鞋探險的好處、不怕蛇,不怕積水,看到地下的蝙蝠排泄物有像牛糞一大坨的體積,換算一下這7公分大的臺灣小蹄鼻蝠要吃下多少量的蚊子與昆蟲,才能累積這麼多像牛糞一大坨的排遺,可見得山洞裡有很多蝙蝠。換洞,這回連踩踏都要很小心,漸漸生長的鐘乳石、石筍、石柱,這地方果真都沒有人類進入,我爬進來是練過縮骨功,這洞口讓我好擠,難怪有石筍、石柱鐘乳石。退回,結束了今晚的探險,今天還是沒有觀察到螢光蚋,只能期待下回。

白天在15公里的步道上找到「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」編號第36BM基石,山屋前也有一個編號第42BM在13.1公里處,一路追尋找到第40BM(11.1公里處)~41BM(9.1公里處)其他還沒找到,我下次找找。回來在電信發展史的資料查了一下這「文化資產」,是1886(光緒12)年,臺灣巡撫劉銘傳創設臺灣「電報總局」於台北開啟臺灣電信事業的發展。在1919年(大正8 年)日治時期由梅澤柾警備部負責開闢警備道路,才由「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」一起建立經管通訊。真是處處留心都有樂趣呀!


  臺灣小蹄鼻蝠(特有種)


需要鑽過去
  這個洞積水,裡面都是蝙蝠


  這邊有兩條路,歡迎參訪。
  這是另外一個洞


  蜘蛛演化上已褪色,在鐘乳石上,它是誰?
  蜘蛛演化上已褪色,在鐘乳石上,它是誰?


鐘乳石正在形成
我小心翼翼踩踏,怕踩壞鐘乳石筍


瓶子被地上黏的很緊,拔不起來,why?
蝙蝠的糞便在右邊,這還是小坨的,有像牛糞一大坨的也有。
地上銅礦粉的反光,牆壁上也都是。


日治時代酒瓶
藍腹鷴


鞭蠍(臺灣稀有種)
貂科動物的排遺


長尾鞭蠍(無毒)
  照片六:藍腹鷴


「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」編號42號基石。
「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」編號42號基石。


「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」編號41號基石。
「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」編號41號基石。


「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」編號40號基石。
「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」編號41號基石。


  「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」編號36號基石。
  「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」編號36號基石。


  蝦米山屋出現的黃喉貂。
  蝦米山屋出現的黃喉貂。
1:林欣儀撰寫,鍾佳玫修改。

志工隨筆

第16期解說志工  陳仁杰

大葉山欖的一年


經常走動的公園一角,種有15棵大葉山欖,印象裡是經年常緑(圖1)。


2011年12月21曰,雖然遠望樹冠滿是綠葉,一到樹下,掛滿樹枝的淡黃花簇(圖2),很難不讓人駐足觀賞。雖然,大葉山欖相當常見,也認識多年。當天突然有個想法:看它一整年!


這樹群大致成東西向排列,我走動的方向常由西向東。所以就將最西側那棵定為1號樹,最東的那棵為15號樹。為了能較清楚的看到細微變化,我選了15號樹的一束枝條做主要觀察對象(圖3)。原因是這棵樹就在步道旁,那枝條又夠低,走過時只要將手機前伸,就能容易的拍攝。此外,觀察未期,2號樹成了記錄開花過程最好的標的。

當然,這是一種不嚴謹的隨意記錄,手機攝影的圖像也談不上精美。不過,卻是容易達成整年觀察的手段。為求簡捷,筆者袛選擇一小部份圖像說明,圖片左下方的數字代表年月曰的縮體,就來一看究竟吧!


15號樹枝條的變化(圖3):2011年12月21曰,可見到頂生葉片下方的小枝長滿淡綠色的花苞,花苞由樹枝往下斜向長出。

到了20l2年1月20曰,花謝了,開始結果,圓球狀子房開始膨大,棕色。長長的雌蕊仍留著,枯萎的雄蕊仍部份殘存。

2月14曰,果實未端露出綠色果皮,依稀還有些雄蕊仍未脫落。

3月9日,雄蕊完全脫落,綠色的果實成橢圓形,果柄略往上彎曲。


4月6日,果實更長,果柄近乎水平或向上長。地面上有些未成熟的落果,這些落果都有明顯的咬㾗,研判是迫不及待的松鼠所為。一些較新鮮的咬㾗,仍可見白色乳汁。事實上,大葉山欖全株富含乳汁。這也是它所屬的膠木屬 Palaquium 之共同特徵。因此,大葉山欖又名台灣膠木。在東南亞,同屬的馬來橡膠樹 Palaquium gutta 所產的乳膠曾被用做海底電纜絶緣體,製造高爾夫球的材料。甚至,牙齒根管治療時充塡根管的馬來膠針 Gutta percha point.

4月27日,果實持續長大,其重量漸使果柄下斜。

6月7曰,全部果實下垂。隔壁的阿勃勒開滿黃色的花串。


7月4曰,果實繼續長大拉長,果實的重量使整個枝條明顯下降。

8月1曰,部份成熟的果實變為暗紫色(紅色箭頭)。地面上自然脫落的果實,果皮極易撥離,有些果皮長有蛆狀蟲蟲。每顆果實內含2粒種子。果皮仍可見宿存的雌蕊。

8月3日,果實脫落後留下長長的果柄(紫色箭頭)。


8月28曰,果實全數掉落。大雨過後,許多脫掉果皮的種子聚集於步道低窪處,有些種子開始萌芽。據記載,大葉山欖原生於台灣,印尼與菲律賓。台灣的主要天然分布地是東北海岸,綠島,蘭嶼及恆春半島,種子可藉海漂傳散。奇怪的是,西部海岸沒有分布。鄰近的中國大陸,也竟然沒有膠木屬的植物。


8月30曰,6號樹鄰近的正榕下方長不少大葉山欖的幼苖,近照可見發芽處兩片肥厚的子葉。

9月4曰,公園定期的除草作業,一舉將大葉山欖的幼苖全數鏟除。


9月26曰至12月7日,15號樹的枝條在落果後,除了於11月7曰在葉叢下方有些枯葉,沒有明顕變化。落葉期的大葉山欖,其頂生葉仍然青翠,這也是遠遠看它永保常綠的主因。


15號樹的枝條雖沒甚明顯變化,2號樹一些新長的枝條,於10月16日就可見到如棒棒糖的棕色花芽。11月7日,花芽未端可見3裂痕,有人說好像賓士汔車的標誌。11月27曰,花芽露出淡緑色花萼,但雌蕊仍未長出。

這階段的開花過程讓我有點迷惑。因為,12月7曰的花芽雖未露出綠色花萼,有些長長的雌蕊己長出,甚至有少數開花了!

12月19曰,多數花芽變成淡綠色。12月21日,看了一整年那天,2號樹終於花簇盛開。有人說,它開花時有股臭味,於是特地向前一聞。其實,它是淡淡的香還帶奌甜味,同時來訪的蜜蜂(箭頭)也會同意這感覺吧。

回到15號樹這枝條,2012年12月21日這天完全沒有開花的跡象。當2號樹花芽漸長,還一度懊惱沒有選對觀察奌,沒得到自己預期的變化。直到這天,我發覺在八月底落果後,這枝條並沒偷懶,在相片左側有些新枝正在萌發,而新枝正是滿枝繁花之所在,花要開,或許明年吧。大自然要告訴我們的,是需要多一些的耐性吧!

大葉山欖雖沒生產出如馬來橡膠樹的乳膠,卻是許多台灣原住民的重要民俗植物。除了果實可吃,木材還是蘭嶼達悟族併板舟的主要用材,其使用量僅次於橄仁舅。

十九世紀時,馬階醫師到宜蘭地區傳敎時,在惡劣的環境下,曾在每間敎會旁種下大葉山欖,是因為其果實像橄欖象徵和平? 還是有其他用意,不得而知。但是這種無論落葉或繁花盛開時看來永遠翠緑的樹木,值得我們再靠近一點細細品味!

大葉山欖小檔案:
山欖科 Sapotaceae
學名:Palaquium formosanum Hayata


後記:
本文寫後,筆者作了些細部觀察,以下是所瞭解大葉山欖的開花過程:


大葉山欖的花芽有3片褐色的外輪花萼,圖10由左至右外輪花萼漸開,露出3片綠色內輪花萼及還未開裂的花冠筒。後者依稀可見6條開裂線(小圖),花開後花冠筒將有6裂片。但也有7或8花冠裂片的。


淡綠色花冠筒繼續生長(左),但花開前尖刺狀雌蕊會自未開的花冠筒末端長出(右)。


花開與花謝(上排圖左至右)。花謝時花冠筒連同所有雄蕊完整的脫落(下右),留下有著長雌蕊的初果(下中),開始長達8個月的果期。


值得一提的是盛開時的花冠於子房旁聚積一些液體,筆者試著舔食,發現是又香又甜的花蜜。用這麼可口的美食吸引蜂蠅訪花,難怪大花山欖有很好的結果率。

延伸閱讀:開展

  1. 專題文章:大葉山欖 |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http://digiarch.sinica.edu.tw/content/subject/resource_content.jsp?id=821
  2. 五結鄉大葉山欖: http://conservation.forest.gov.tw/ct.asp?xItem=2186&ctNode=349&mp=10
  3. 發芽記錄:http://140.127.4.13/irblog/index.php?op=ViewArticle&articleId=1057&blogId=2
  4. 蘭嶼雅美拼板舟之結構用材: http://c.ianthro.tw/406320


動物隨筆


陸大銧

蜘蛛的親戚


蜘蛛在分類學上是屬於蛛形綱,台灣常見的蛛形綱動物裏,分為五個目:蜘蛛目、盲蛛目、鞭蠍目、擬蠍目及蜱蟎目,筆者曾在本刊第2、21、26、29、33等期中分別介紹數種蜘蛛,本期則簡單介紹常見的蜘蛛親戚們。







蜘蛛目:我們都知道蜘蛛不是昆蟲,它和昆蟲間的差異很大,細說分明可以洋洋灑灑數十條,但最簡單的外型分辨法就是昆蟲綱的動物有六隻腳、身體分為頭、胸、腹三節,二個複眼,零到三個單眼及二對翅膀。蛛形綱的動物呢!有八隻腳、身體分為頭胸部及腹部,沒有複眼,零到八個單眼,沒有翅膀,也就是說;蛛形綱動物的頭部及胸部是合成一個軀塊,八隻腳則附著在頭胸部(照片一)。


盲蛛目:盲蛛的頭胸部與腹部間無細長腰身,以致頭胸腹三部結合成一軀塊(照片二),它有著長長的八隻腳,所以常讓人誤以為是蜘蛛,細長的八隻腳,伸展開來長者可達16公分長,非常適合在樹葉間漫步,背部有特殊腺體,受干擾時,噴出酸味的液體。二隻分隔為180度的眼睛,與蜘蛛的眼睛排列方式大不相同,腹背上頂著一根小天線不知有何作用,它不挑食,昆蟲的屍體(照片三)或植物的果實,一概來者不拒,在照片中盲蛛的腳上掛著幾個紅色漂亮的小燈籠,你猜是什麼?



鞭蠍目:在野外初次見到鞭蠍乍看之下;被它的外型嚇到,真以為遇到了蠍子,當定下神來仔細看清楚,才發現它的尾部怎麼不是那種會致人死命的刺針狀,而是一根細細的鞭狀(照片四),所以才有鞭蠍的名字。鞭蠍有一對單眼、四對步足,後三對步足用於步行,第一對較纖細的步足則具有重要的感覺功能,另有粗壯的鬚肢可用來挖掘坑道、捕捉、抓握及壓碎昆蟲,從扁平腹部延伸出鞭狀的尾節,受干擾時,會從腹部末端腺體噴出蟻酸及醋酸,剎那間周圍充滿了醋酸味,所以又被人稱為醋酸蟲。

擬蠍目:頭胸部有著與蠍子的外型,明顯呈鉗狀的螫肢挺嚇人的,可是這一群都是小型動物,只有0.4至0.8公分,有以毒液獵食小型無脊椎動物,亦有寄生類型的,照片中(照片五)的擬蠍就是寄生在無紋粗天牛的身上,若非剛巧拍到這隻天牛,不然也無緣看到它。

蜱蟎目:包括蜱及蟎二大類,除了少數種類外,大都是只有0.1公分的或小於0.1公分的體型,但許多種類是農作物及倉儲中令人防不勝防的害蟲,蜱類刺吸動物的血液如牛蜱、狗蜱,而蟎類亦有相當多的種類在農作物、水果、蔬菜等植物上寄生,造成嚴重危害,亦造成人類氣喘病及皮膚病等,人們已將其獨立成蟎類學加以研究,在此不談那些恐怖事件,筆者拍到過葉蟎(照片六),瞧它在葉片上四處漫步,0.3公分的小小身軀宛如大自然的藝術品。

附註:(1)照片二中的紅色小燈籠是寄生的蟎類。
(2)參考書目:昆蟲圖鑑(貓頭鷹出版社)

植物教室

葉祥溪

欖仁舅


客家人有句俗話說:「前世沒修,像母舅。」其實以遺傳學來看,甥舅之間,本就有血親關係,有相同或相近的遺傳性狀,那是天經地義的事。所以在植物界,常以某某舅來給植物命名,意指該兩種植物之間的外部特徵,有相當的相似成份。常見的有欖仁舅、烏心石舅、石苓舅、鼠麴舅、雞油舅(阿里山千金榆)、苦楝舅(台灣欒樹)等。

請記得:稱為舅,只是外部特徵相似而已,兩者之間的關係可能十分遙遠。仔細看欖仁舅的特徵是「葉對生,有托葉」,這些是標準茜草科植物的特徵,然而欖仁樹,卻是使君子科的植物,有趣吧?!

在太魯閣要看欖仁舅,近的在砂卡礑、遠的在布洛灣、更遠些則在石硿仔步道的入口處,均算相當方便。有趣的是石硿仔步道前的欖仁舅旁恰好有幾棵欖仁樹;而在砂卡礑步道上的欖仁舅旁則長了一棵水冬瓜(獼猴桃科),這種安排簡直是媲美植物園的匠心獨具。深入一點來思考,常聽到有人說:「土地公比較會種樹」,這或許也可算是另外一種角度的見證與詮釋。

欖仁舅與欖仁樹的辨別,除了花序、葉序明顯不同之外,從落葉也可以明確地加以區分,因為欖仁舅的葉柄十分粗短,甚至沒有葉柄,而欖仁樹的葉柄則相當明顯。

在台灣人的心目中,大約很少人會對欖仁舅情有獨鍾,因為她一向少與我們的生活有關係。然而在蘭嶼同胞們的心目中,她可是價值連城的拼板舟的船首龍骨、船尾龍骨、側板的資材,也可以削製成船槳,而其樹皮還可製作背心呢!想不到吧?其實她還有很多了不起的價值,十分值得吾人做「移地保育」,價值何在?就在這兒賣個關子嘍!


艷紅鹿子百合


根據文獻記載,台灣固有種百合有台灣百合、鐵炮百合(分佈於東、北海岸及離島地區)、艷紅鹿子百合以及細葉卷丹等四種。其中艷紅鹿子百合為稀有珍貴之保護植物,而細葉卷丹則可能已經絕種了。

布洛灣的百合花季,曾經盛況空前,至今仍為許多人所津津樂道。花季的主角是台灣野百合,近年因受病害糾纏,至今尚未走出困境,使人扼腕。不過讓人驚艷的是,布洛灣的苗圃已成功復育出艷紅鹿子百合,她對環境的適應力,或許尚待考驗,不過看到她那美艷欲滴的花朵,總讓人寄予無限的期待與祝福。

艷紅鹿子百合為台灣固有植物,生長於臺灣北部石碇、深坑等石灰岩壁上,花瓣具有梅花鹿皮般的斑點,花色秀麗,令人驚豔,因此被命名為艷紅鹿子百合。

艷紅鹿子百合,是原生於日本九州、四國的鹿子百合的變種,為優良觀賞花卉。如果布洛灣的台灣野百合能「浴火重生」,再點綴上少數復育成功的艷紅鹿子百合,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就能再掀起另一波百合花季的高潮。

植物的瀕危,常因環境的不當開發或是超限超量的使用所致,所幸人類畢竟尚有反省能力,在先知先覺者的不斷努力研究並苦心呼籲之下,終於漸漸有了轉機,我們有理由相信,在天時、地利、人和下,總有一天,艷紅鹿子百合會在每年春、夏之間,在布洛灣開出傲人的花朵。